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09 說明

那條街計畫(系列六)
板橋市大觀路一段29巷,台藝大學生口中的「後街」,是一條位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右側邊外圍的巷道,對台藝的學生來說,它是以往學校大門口所在的街道(當時校門口位於宿舍區旁),時變至今,它成了騎車開車至校同學交通必經通道。這條街上有幾家與學生活機能有關的商店,對於附近學區的學生來說,是吃飯、買美術用品的地方。
這條街的歷史與台藝校地的發展史息息相關,現在更是都市計劃要整理的預定地,據住戶說,再過兩三年這裡就要拆掉了,做成河濱公園或是商業用地,是個早就知道不能久留之處;然而這條街的建築物,三十多年前發展起來的原因其實並不符合法律規範,而這裡的住戶,也多從市區或外地而來,對外來者來說,生活不同長短的日子,這條街對他們而言,在情感、利益、土地依存等項目中,有多深的關係在裡頭?這是有趣的話題,也是直得去探究的。這是一條在藝術大學旁的巷道,就如同別所大學旁的街道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般,後街也有著這般輕微的樣貌,但或許因所在位置、地位不明及各方態度的差異所致,後街不若別的大學學生街一般繁榮,多了許多複雜及看不見的角落。
這是一條沒有規劃的巷道,大家各自有塊範圍,自行決定這塊地上的用途與樣貌,從小吃店、美術用品社、影印店、裱框店、修車行、雜貨店、早餐店、神壇、停車場、工廠……,它會是怎樣由這塊地或屋舍的使用人決定,坐落於藝術大學旁的巷道,它少了分與「藝術」相關的強烈情感,有美術社或裱框店或許還能扳回一點顏面,但對這條街兩旁的人們來說,有沒有過共同的願景呢?與學校合作、與社區合作、互相經營成特有樣貌。但在縣政府與市公所的都市計劃藍圖下,這項有點美好的想法有沒有在選項之中?或許是市民或是關心的人要積極了解的。近些日子,已有「浮洲制葯」(http://fzpharma.blogspot.com/)等由藝術工作者成立之展覽討論空間,但其在此處的發展,與所在環境的對話,還不見效益;在拆除倒數聲中,我們能抓住多少能夠保有的資源,做出與我們切身相關或是與這塊區域互相對話之藝術性作為,會是個很好的挑戰。
對筆者而言,一個生活了六年的地方,再怎麼事不關己也踏過他幾千回,更何況是這條吸引人的都會角落。在我們身所處環境中,市容相貌功能使用因為人而產生變動,這是現代主義以來的現代都會所特有的狀態,他會改變,正如我們會離去,後街接受了來自四處的我們也不因我們的漠視而消失,他會消失是隨著權力者的作為而消失,如果我們是流動的人們,那唯一能為後街保留的,便是他當下的樣貌及過往可朔及的回憶。我不是為了要保有他的實體未來而作此項計畫,我仍未考慮作為一個抵抗者或是激發者;我想要處理的,是一種現實的樣貌及這段終將演變結尾的無可奈何,都市的發展不是只有快速發達,在此時此地某些暗角的停滯或是衰退,也是現代主義的一體兩面之顯現,我計畫我是個受其感召而有所回饋的創作者,但正因為時空之流轉因事件的發生而變異,我只能作設想,不趕保證未來我的立場之轉換,但能確定的是,在我仍在這條街周遭生活的時間裡,我會去記錄便將之轉換為創作元素,這是需要堅持的。
創作模式
以影像作為紀錄的基底,以田野調查的方法實地訪問每戶每家,以錄音的證據作為此時此地的聲音風景,以一種實地發現的角度尋找後街可有的樣貌。
第一步便是將整條街呈現,他所帶領的是一件件各家各戶的故事與不同說法的分異,故事不一定會延續,因為我們不一定記得清楚,但這條街此時在這裡,便是一條帶狀串流的總體呈現。一段段細部的拼湊將是未來創作的走向。
除了實際的訪問與紀錄將以紙本、文件、影像或平面作品呈現外,文字與數位影像內容也同步發表於部落格「那條街---A計畫http://iytingw.blogspot.com」之中,作為一種可供眾瀏覽並回應的平台,待之後建構為一定程度後便更廣為交流。

進度

在「那條街---A計畫http://iytingw.blogspot.com」之中的進度隨著時間的使用而增長;實體展示作品為一條街影像之帶狀呈現,以及目前已有進度之訪問。
下一步將先訪問浮洲里里長,並至台北縣板橋市都計處尋找資料;在縣誌及地方府誌的歷史相關記載也是要整理的項目,而實地田野調查是的訪問更是要因作品的發展所衍生出的問題而增加法問內容;影像資料與實景的蒐集則是持續,相對應之創作作品則會因所有材料而思考。
作品進程紀錄:那條街---A計畫 http://iytingw.blogspot.com/


問題

就地取材
「人」在哪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