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計畫之前─台灣佔據者與我們的態度

筆者2007年初之作品

《台灣佔據者與我們的態度》



1544 葡萄牙船員讚賞台灣為「美麗島Ilha Formosa!」
1624 荷蘭佔領台灣,構築熱蘭遮城﹝現安平古堡﹞、
普羅民遮城 ﹝現赤崁樓﹞。
1626 西班牙佔領基隆,構築聖沙爾瓦多堡。
1642 荷蘭將西班牙逐出台灣北部。
1661 鄭成功將荷蘭逐出台灣,改稱台灣為東都。
1684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成為福建省台灣府。
1895 日清締結「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1945 戰結束,日本投降﹝8/15﹞。台灣的行政權移交。
﹝10/25﹞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業務開始台灣人的國籍變成中華民國。
˙˙˙˙˙˙(概列)



【作品理念】
  這是歷史課本上的紀事,粗略的分期,台灣是個主權遊牧的土地,地理位置位居要地,海島的移民特性,豐富又多變。然而時事轉移,到了現在二十幾出頭的年輕人的觀念上,我們不上不下,被迫懸於中共打壓情勢與不知緊張為何物的膠著帶,是安逸太久帶給我們假性的安全感。於是……面對以往佔據過台灣此地的強權還有現在的政權,我們可能持著隔岸觀火的態度可能嘻笑面對可能漠不關心。
總統府,是現在主權與中央政權的象徵,作者帶著自製國旗圖案拼布在總統府前裝模作樣,遇到了假日對岸觀光團或他國旅行團,遇到了執勤警衛憲兵或酒醉阿伯,對於作者拿著的向國旗的拼布指指點點或不理不睬……。
  此件作品試著討論態度問題,尤其是針對和作者年齡相近的大學生年輕人。我們的『身所處在地』,具有不可割捨的關係,連繫著身分認同、血源家族、過往歷史情感、當今政治環境的非穩定以及往後不能逃避的統獨問題。其實我們的政權在地球上很弱小,每每在國際場合被打壓,例如奧運不能唱中華民國國歌…等,也只有在此時能引起憤慨的情緒,目標一同抱不平;但在面對自身內在時呢?或許我們要更有勇氣一點,且更愛自己所在之地多一點。
  拼布形式在於淡化過渡嚴肅的象徵主題,也許和現在年輕人的心態----想認真又不上不下的心態相呼應。
  2006年九、十月紅衫軍的各地效應,讓作者進而對關於所在身分的問題進行質疑與探究,身在事件最集中地的台北,更可以去接近這些事件。




【作品材料規格】:布(170*110cm)*6、pp相紙輸出(80*54cm)*6
                    
《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
1895.5.23
  竊我臺灣隸大清版圖二百餘年。近改行省,風會大開,儼然雄峙東南矣。乃上年日本肇釁,遂至失和。朝廷保兵恤民,遣使行成。日本要索臺灣,竟有割臺之款。事出意外,聞信之日,紳民憤恨,哭聲震天。雖經唐撫電奏迭爭,並請代臺紳民兩次電奏,懇求改約,內外臣工,俱抱不平,爭者甚眾,無如勢難挽回。紳民復乞援於英國,英泥局外之例,置之不理。又求唐撫帥電奏,懇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商請俄、法、德三大國並阻割臺,均無成議。嗚呼慘矣!
  查全臺前後山二千餘里,生靈千萬,打牲防番,家有火器,敢戰之士,一呼百萬,又有防軍四萬人,豈甘俯首事仇?今已無天可籲,無人肯援。臺民惟有自主,推擁賢者,權攝臺政。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國,作何辦理。倘日本具有天良,不忍相強,臺民亦願顧全和局,與以利益。惟臺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設以干戈從事,臺民惟集萬眾禦之。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所望奇材異能,奮袂東渡,佐創世界,共立勛名。至於餉銀軍械,目前儘可支持,將來不能不借資內地。不日即在上海、廣州及南洋一帶埠頭,開設公司,訂立章程,廣籌集款。臺民不幸至此,義憤之倫,諒必慨為佽助,洩敷天


之恨,救孤島之危!並再布告海外各國:如肯認臺灣自主,公同衛助,所有臺灣金礦、煤礦以及可墾田可建屋之地,一概租與開闢,均沾利益。
  考公法:讓地為紳士不允,其約遂廢;海邦有案可援。如各國仗義公斷,能以臺灣歸還中國,臺民亦願以臺灣所有利益報之。
  臺民皆籍閩、粵,凡閩、粵人在外洋者,均望垂念鄉誼,富者挾貲渡臺,臺能庇之,絕不欺凌;貧者歇業渡臺,既可謀生,兼同洩憤。此非臺民無理倔強,實因未戰而割全省,為中外千古未有之奇變。臺民欲盡棄其田里,則內渡後無家可依;欲隱忍偷生,實無顏以對天下。因此搥胸泣血,萬眾一心,誓同死守。倘中國豪傑及海外各國能哀憐之,慨然相助,此則全臺百萬生靈所痛哭待命者也。特此布告中外知之。
 
─選自連橫《台灣鄉通史.獨立紀》

試問。。。我們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