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跑跑跑 向前跑~ 問卷A

問卷調查表(A)
「29巷」社區居民參與學生安排的美術類活動意願調查表
您好:
我們想了解大觀路一段29巷的社區居民對美術科系學生的看法及參與美術活動的
意願,訪問的對象以在地居民為主,目的在於:

1. 關心29巷住民的居住環境與台藝大的關係
2. 了解住民與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相關科系學生的互動經驗
3. 想知道居民對參與美術類活動的看法

問卷共三頁,有是非題跟選擇題,還有少部分簡答題;請ˇ選適合您意見的答案,
或是以簡短文字敘述,期待透過您的經驗分享,呈現出29巷與臺灣藝術大學為鄰的美術
互動意願。
--------------------------問卷內容---------------------------
1. 您知道台藝大的學生,都會稱呼大觀路一段29巷為「後街」嗎?
□ 知道 □不知道 ,您自己都怎麼稱呼這條巷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 您覺得29巷在新北市板橋區的位置算是:
□市中心 □和市中心有些距離 □在城市邊緣 □不清楚
3. 您覺得29巷居住環境品質算是?□很好 □普通 □不好 □沒意見 □其他___
4. 您覺得29巷生活機能方便嗎?□很好 □普通 □不好 □沒意見 □其他_____
5. 您覺得住(租)在29巷有哪些優點?
□交通方便 □房價便宜 □環境適合 □在藝術大學旁邊□其他_____________
6. 您覺得住(租)在29巷的缺點是?
□環境髒亂□水電瓦斯使用問題□人員複雜□在藝術大學旁邊□其他______
7. 最近在這裡發生最令你困擾的事:(請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整體來說,您喜歡在29巷這裡生活嗎?
□喜歡 □還好 □不喜歡 □沒意見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
9. 您時常和街坊鄰居互動嗎(平均)?
□我最喜歡串門子 □還好,一週才3天 □有事才聯絡,一週大概1天吧! □沒有過。
10. 您時常和台藝大學生互動嗎(平均)?
□每天都打交道 □一週大概3天 □一週有1天就不錯了 □沒有接觸耶!
11. 您最常遇到(或是聽說)哪些科系的學生(選3個)?
□美術系□書畫系□雕塑系□古蹟系□工藝系□視傳系□圖文系□廣電系
□戲劇系□電影系□舞蹈系□音樂系□國樂系□多媒系□
12. 您時常和台藝大美術系(所)的學生互動嗎(平均)?
□每天,我都快變美術系了! □一週3天 □一週1天 □什麼是美術系?
13. 您覺得住(租)在台藝大校園的旁邊,哪些資源對您有幫助?(可複選)
□設施(校舍或廣場等) □人員(學生/職員) □校園課程或活動
□學校藝術和人文的氣息 □不知道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您覺得住(租)在台藝大校園的旁邊,有哪些優點?(可複選)
□學生多有年輕氣息□人多生意好□可多接觸藝術活動□人情溫暖
□不知道□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
15. 您覺得住(租)在台藝大校園的旁邊,有哪些缺點?(可複選)
□學生多有點吵□人來人往有點複雜□人情冷漠□沒什麼影響
□不清楚□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
16. 從以前到現在您有參加過台藝大校園裡和藝術有關的活動嗎?(可複選)
□沒有 / □有,(類型:□舞蹈□戲劇□音樂□美術□其他___________)
17. 從以前到現在您有參加過台藝大校園裡和美術有關的活動嗎?(可複選)
□參觀展覽 □課程 □與藝術家互動 □沒有 □其他_______________
18. 您對哪種類型的藝術較有興趣?(可複選)
□美術 □雕塑 □建築 □戲劇 □音樂□舞蹈 □廣播電視 □電影 □攝影
□出版設計 □文學類 □其他______
19. 在美術類型之中,您曾經聽說過哪些項目?(可複選)
□素描 □水彩 □油畫 □版畫 □壁畫 □水墨書畫 □雕塑 □平面設計
□景觀設計 □動畫 □電腦繪圖 □攝影 □其他________
20. 您曾經參加過哪些美術類型的課程或者活動?
□素描 □水彩 □油畫 □版畫 □壁畫 □水墨書畫 □雕塑 □平面設計
□景觀設計 □動畫 □電腦繪圖 □攝影 □其他________
21. 您個人或者您的孩子在學校課程之外,有參加過美術類的課程或者活動嗎?
□沒有 □有,哪類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參考上方項目作答)
22. 如果有個免費的社區與藝術互動的美術活動,您希望是哪種類型?(可複選)
□素描水彩寫生 □版畫拓印 □壁畫塗鴉 □兒童繪畫 □其他___________
23. 承上題,如果這個活動是和29巷的居住環境與歷史有關,您會想參加嗎?
□挺藝術!參加! □了解以後再考慮 □沒什麼興趣 □該不會是詐騙吧 ??!!
24. 若這個活動事先須要了解您住在這裡的過往經驗,您願意分享嗎?
□你現在想聽就跟你說 □阿…改天再說好了 □我才不想告訴你
25. 承上題,您希望和街坊鄰居一起參加,或是個別參加(只有家中成員)?
□街頭巷尾一起玩 □幾戶熟的就好 □我們家的人就好 □都可以 □算了
26. 您覺得參加學生設計的美術類活動,能讓您與藝術大學更親近嗎?
□會 □有可能 □還好吧 □想太多 □我還是覺得你是詐騙集團~
---------------------------------以下可選擇跳過或是不回答---------------------------------
27. 您覺得「浮洲地區都市計劃」對您目前的生活有沒有影響?
□無影響 □有影響,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對於稅捐處徵收的土地使用金,您有繳納嗎?□ 是 / □ 否
您的看法:(請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都市計畫對您或您的家人整體來說有幫助嗎? □有 □沒有 □不清楚
30. 對於浮洲地區都市計畫的政策與搬遷問題,您目前的因應方法?
□ 繳納使用金 □找時間搬離 □抗爭到底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關於您被拍攝的房屋及肖像照片,能公開展示或在不失真原則下被編輯嗎?
□ 是 / □ 否,附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問您了解此份問卷的目的及內容了嗎? □ 是/□否
非常感謝您耐心的填答及寶貴的分享!
------------------------問卷結束-----------------------------
製作者: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研究生 汪怡婷(2011.01/15製)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參考書 《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產生情感聯繫,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作者簡介

Tim Cresswell

  威爾斯大學社會與文化地理學教授,著有《安適其位╱不得其所》(In Place/Out of Place, 1996)與《美國遊民》(The Tramp in America, 2001),並擔任《關注電影》(Engaging Film, 2002)和《啟動地方,定位移動》(Mobilizing Place, Placing Mobility, 2003)的共同編者。

目錄
英文叢書編輯序言

謝誌

Ch1導論:定義地方

Ch2地方的系譜

Ch3解讀「全球地方感」

Ch4運用地方

Ch5地方資源

參考書目

索引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參考書《 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中的社會學論爭》

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中的社會學論爭
Art and Social Theory︰Sociological Arguments in Aesthetics(1st Edition)




本書對藝術社會學研究作了綜合的概述。它論述了社會理論家與社會學家中較關鍵的一些論爭,這些論爭同藝術在社會中的地位及美學的社會學意義有關。在正文部分,《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中的社會學論爭》討論了藝術的意義同社會機制、社會經濟結構變化之間的關系問題,討論了審美價值與文化政治、趣味與社會階級、金錢與贊助制度、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神話與流行文化,以及富有爭議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意義等問題。對于現代重要的藝術社會理論家,從韋伯、齊美爾、本雅明、克拉考爾和法蘭克福學派,到福柯、布迪厄、哈貝馬斯、利奧塔、鮑德里亞、詹姆遜,《藝術與社會理論:美學中的社會學論爭》呈現了清晰的邏輯線索。


目錄
中譯本序言
插圖說明
致謝
導論
第一章 概念與方法
形而上的藝術概念
社會學的藝術概念
人文主義藝術史
馬克思主義藝術社會史
文化研究、文化唯物主義和後現代主義
分析哲學中的藝術體制理論
藝術的人類學研究
當代藝術體制的經驗社會學
小結
第二章 審美價值與政治價值
價值關聯與價值中立
自由人文主義藝術學
社會豐義批評
女性主義批評
後殖民批評
社會學、政治學和美學
小結
第三章 藝術生產與社會經濟結構
藝術與社會階級結構:馬克思主義理論
藝術與社會進化:索羅金、豪澤爾與威特金
贊助:教會、君主與貴族
現代歐洲早期的藝術市場
20世紀藝術資金供給中的國家與市場
小結
第四章 消費與審美自主性
康德的美學
休閑、紳士氣派與審美自主性
藝術與文化資本:布迪厄
美國的藝術消費
審美合法性與趣味社會學
小結
第五章 意識形態與烏托邦
大眾文化批評的起源
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的藝術
馬克思、布洛赫與盧卡奇
19世紀歐洲高雅文化中的藝術、神話與宗教
瓦格納與尼采
升華與文明:弗洛伊德與馬爾庫塞
小結
第六章 現代性與現代主義
波德萊爾之後的審美現代性
韋伯:合理化與審美之域
齊美爾:金錢、風格與社會交往
瓦爾特‧本雅明:悲悼與彌賽亞
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物質現實的救贖
西奧多‧阿多諾和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再評價
小結
第七章 後現代主義及其之後
1945年以來的德國美學思想:從海德格爾到哈貝馬斯
1945年以來的法國美學思想:馬奎斯‧德‧薩德之後的文學思考
後現代主義
超越後現代主義:自律性與反思性
全球化與藝術
小結
結論
進一步閱讀書目
參考文獻
索引

別人的文章 充滿想像,並且頑強的存在!---鄭慧華與陳界仁對談

轉貼自 藝術與社會 網站

台灣藝術家 « 陳界仁 «
充滿想像,並且頑強的存在!---鄭慧華與陳界仁對談訪談、整理: 鄭慧華
來源: 鄭慧華部落格
發表日期: 2004年3月11日

節錄:
在這篇訪談文章中,陳界仁的談論將完整地呈現出一個創作者的態度與信仰,以及他實踐的過程。從個人細微的生活信念到視覺藝術語言展現,進而表達他的影像美學觀。此外,陳界仁以參與國際展出的經驗,談論當下藝術環境中所面臨的處境,透過對自身經驗的思索提煉出他個人對生活、創作和社會的觀點,交會羅織成為探索他內在思維的豐富圖貌。

觀賞陳界仁的創作,當觀者一邊深入他稱之為「影像的迷宮」之中,陳界仁如希臘神話中建造迷宮的工匠師,留給了觀者一綑麻線,冒險中一邊放開手中的線團,觀者便能找到最後的出口。而這趟關於影像的冒險,神話人類學家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在其談論人類心靈與神話原型的著作<千面英雄>中,開宗明義便已經以提問的方式點出了我們所將前往的思考目的地:「永恆影像的秘密為何?它是源自心的何種深度?」這同時也將是陳界仁影像創作中最為撩撥觀者心弦的最初及最終議題。

別人的文章 城市、記憶和歷史:楊俊〈關於遺忘與記憶的一則短篇〉

轉貼自 藝術與社會 網站

國外藝術家 « 楊俊(Jun Yang) «
城市、記憶和歷史:楊俊〈關於遺忘與記憶的一則短篇〉
作者:鄭慧華
來源:鄭慧華個人網站《本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2008年1月號》
發表日期:2008年1月

原文網址:: http://goya.bluecircus.net/archives/artists/post_247.php
摘要
談論楊俊2007年受台北市文化局「城市行動」活動邀請來台製作的一支關於台北的短片。內容涉及台灣近代的歷史轉變、集體意識,楊俊以詩意敘述的方式來呈現他對於身份、文化認同的敏感度來自於自身經歷的種種文化衝擊和其調適過程。

藝術與社會

藝術與社會
批判性政治藝術創作暨策展實踐研究

網站介紹::
關於本站
此研究資料庫之建立,同時是「批判性政治性藝術創作及策展實踐研究」計畫之第一階段成果發表,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所贊助之2009年策展人培力計畫。
本研究試圖重新理解與釐清當代社會中具批判性的政治性藝術創作/生產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其生產方式與傳統或過往的藝術形式有何異同,社會性意義及其所建立的美學觀點(或反美學觀點),其中,當代藝術中所觸及的「社會介入」與實踐範例為本研究案之考察重點,亦是本網站收集與整理內容的主要方向。
這個針對創作暨策展的研究專案中,通過考察、訪談與資訊收集,匯集成資料庫網站,以此引介與收錄當代藝術近十年來的發展訊息。其中包括藝術家、策展(人)、展覽、跨領域、機構等幾項重點分類。

近期焦點
重回策展(上):國際策展趨勢與觀察座談會─策展機制的形成與未來走向
座談大綱
「獨立策展」的界定:和機構、藝術中心、美術館、甚至畫廊的策展機制是否應該有所區別?持續變動的狀態中,獨立策展人如何定位自己?
如何理解當代策展的趨勢與議題、正在形成的策畫模型為何?
跨領域、跨學科-複雜的專業和模糊的邊界(與藝術、社會「關係」的轉變和重塑)
國際雙/三年展與策展趨勢發展的關係為何?策展的目的為何?
未來的可能策展模型之探討
經驗如何延續/策展教育



書籍


〈藝術與社會─當代藝術家專文與訪談〉
以編輯組稿加上訪談的方式,集結了七組當代藝術家/團體的專文與訪談,全書分為兩部,第一部「在歷史的廢墟上」收錄四位台灣藝術家─謝英俊、王墨林、陳界仁和林其蔚;第二部「在全球化的共時性中」囊括三組國外藝術家─英國的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丹麥的藝術三人團體 Superflex,以及美國的文化行動主義團體 The Yes Men。

這本書的集結,亦是本網站研究案─「批判性政治性藝術創作及策展實踐研究」的延伸與部份成果。

編 著〡鄭慧華
作 者〡王墨林、林乃文、林志明、林心如、高子衿、游崴、鄭慧華、羅悅全(依姓氏筆畫排列)
發 行 所〡台北市立美術館
出版日期〡中華民國98年12月 初版
定 價〡 新台幣 300 元
展 售 處〡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地址:104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五南文化廣場台中總店
臺北市政府出版品紀念品展售中心
地址:11008臺北市市府路1號1樓
臺北市立美術館員工消費合作社
地址:10461臺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別人的訪談資料 台南 慈光十三村

台南眷村~慈光十三村
http://blog.roodo.com/s854399/archives/9065037.html

別人的訪談資料 台南 張先生

別人的訪談資料
http://boxun.com/hero/201002/xsj12/7_1.shtml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計畫之前─生產線

生產線



1. 《生產線上》
傢俱、生活用品大賣場上令人心儀的商品,來自低價工廠生產線,眩目的廣告引人在腦海中構築”夢想家”,依自己喜好選擇物件,也依著樣品擺設組合選擇物件……。小小的美麗小小的滿足,然而一年後不敷使用的用品又將被汰換。
此件作品欲表達廉價且汰換容易的產品在生產與販賣之間的對話。在機械化與電腦化的生產製造環境下,簡化與功能性的設計是當今市場的主流;現代人注重功能性:節省空間、節省時間、節省花費、一點設計感、一點流行味、一點賞心悅目的調和搭配。許多國外進駐的大賣場體系也藉著廣告與時尚品味的宣傳向消費者推廣「個人設計生活」。然而,造型簡約、紋飾統一的傢俱,真的能拼裝成我們夢想的生活環境嗎?我們正在流行大頭的品味與價值觀之下被統化、標準化、條碼化……,無法思考、難以抗拒,逐漸地,每個人的房間都有如賣場為您規劃的佈置秘訣下的複製品。也許速食化、換季淘汰也是時下對物品的好惡哲學,所以製造商如何在最少成本與最多獲利的條件下生產消費者所喜愛的商品是他們的主中心主旨。早期純手工藝製造的樸質美感逐漸成為珍貴的傳奇,在我們驚嘆著復古風格的精緻與迷人之時,我們消費著更容易得到的標準化生產商品;並不只因消費族群或者收入高低取決消費商品,而是對這類商品的消費成為一種流行。
二十年後我們無法留住現在在賣場選購的密集板型錄傢俱,幸運一點或許我們能保有二十多年前母親嫁妝中的樟木矮櫃。
此次展呈作品以大量印出的方式表現複製量產的狀態,呈現作者對大賣場模式在美感形式上的勉強認同感。
《生產線上》這件作品運用不斷複印的方式比喻工廠生產線製造商品的模式,粗糙的承印材質與簡單刻工的器具剪影欲表達非精製的原料與成品;運用每次複印所產生的差異性與不完整性說明即便是工廠製造也不能生產完美一致的產品;最後將編有升產品號與序號的圖像進行品檢篩選印上「作廢」圖章以示對此生產線的控制與負責。
運用螺旋延伸的放置方式引導觀者進入迴旋重複的視覺閱讀模式,一旁的型錄對應長型紙張的放置帶給觀者目睹一系列產品生產線的運作與所謂何事。
凸版帶有”圖章”的功能表現,而將家具圖像簡化為圖章上的形象以表達方便簡化印製傳播,而單色表現在強調形式上的描述。
2. 《行銷配置》
《行銷配置》這件作品,則以壁紙的方式呈現,試圖在序號錯置的”產品”中,藉由局部的差異與符號敘述呈現;近金色的色彩刻意強調壁紙的裝飾性,非完全相同的顏色變化在刻意提出「即便是機械複製生產產品亦具有品檢上的待檢討性」。而刻意在牆角位置呈現牆面,使觀者置身較完整圖像圍繞之空間,意圖製造觀者置身圖像(家具)圍繞的視覺。而其上具說明性質的”圖章”(文字圖章、序號圖章)除在表現某種消費機制之外,也想藉某種挑選模式表現繪畫方面視覺上的效果。
3.《524次的瑕疵生產線》
淺黃接近乳白的顏色類似未上色的初期產品的原料色澤,也與承載的紙張融合成整體;長型紙張的放置,運用兩邊螺旋重疊的形式,引導觀者進入迴旋重複的視覺閱讀模式,呼應大眾消費產品的需求,帶給觀者目睹一系列產品生產線的運作與所謂何事。
4.《No.0000001》
5. 《No.0000002》
6.《No.0000003》
7. 《No.0000002》與《No.0000007》
延續「配置行銷」系列,將壁紙形式的呈現微縮於小尺寸中,藉由半透明的疊層與各傢俱圖像間的接架來營造小空間的店面行銷。疊印與疊影營造工業革命後量產化商品的同異差別。
一次到十幾次的差別,在色調上出現變化,半透明的紙張層次加大了影像物理實質上的距離感,也呈現了複製多數後印象模糊化的效果。
8. 《椅子 卷一》
這件作品是紙形版以蓋圖章方式印製在長型紙張上,以8款圖形不按順序連續分組印製成一件成品。圖形內容是各種椅子的剪影造形,椅子的選取是創作者生活經驗中常見之造形,同色一組中之排列順序是依據圖形配置而來;整捲作品顏色由深至淺,象徵椅子原料木材的顏色,而黑色是表達剪影本身。
連續椅子圖形紙捲經過虛線裁切,形成可以依序撕下成單獨一張的狀態,類似型錄般,成為樣本海報。呈現時將紙捲懸掛使可以滾動拉長,並在下方堆積成長形紙捲的連續堆疊造型,整件作品想表達的是同形不同色的製造狀態,以及連續印製本身的堆積效果。
作品延續以往「生產線」概念,視覺上呈現一長列狀態的延續表現,以往如紙本型錄上大小的圖像,這次被放大表現,改變了以往小而多細碎的視覺印象,成為更簡潔強烈的造形色塊表現。
學理基礎上,引用普普藝術中,Andy Warhol對圖像重複印製的消費原則詮釋,對日常生活中為大眾所熟知的影像作不斷的複印呈現,由原先宣傳功能轉換為具藝術與會的表現,成為消費系統中被放大看待的一環。
杯子(系列五)
「The Thing of Tommon.Catholic.Component…」來自流行飲料店的杯體,原本裝填著滿足人們想望的飲料,訴求著滿足與喜悅;如今將之提取,以簡單便利杯的意象來裝載其他內容,並透過翻模的「再製」過程讓杯子不只是真正工廠製造的杯子,而是創作者工廠製造的杯子。外層的手感與內層不均勻的厚薄,在視覺上增加了杯子的變化,也暗示同中皆異事實。
內容填裝物,計畫以各個由創作者主觀對消費環境認知,而意識並選用的字詞附加之,但在準確選取文字及意義之前,什麼也不放的空杯,或許對杯蓋上主旨「SO集-『The Thing of Tommon.Catholic.Component…』-COPY……」各能引起想像。不同的番模形式有不同的效果,但操作與執行的過程卻是”複製”手段,為在所賦予的意義與物理事實絕對是有機變化。
操作絮語(系列六) 《不好玩數學題》(身體操作與意識)
作品以「Let’s Do Some Math Exercises」為開頭,對觀者做出不太可能實踐的連續加法數學題邀約。數字以連續跳號號碼機印製而成,當中因創作者施力、印製速度、印製間距及身體之印製姿勢而有不同的深淺排列,有模糊不清也有疏密,創作者對其中每個數字做篩選,將無法辨識之述子剔除,史的原本簡單可以公示算出支連續加法數學題成為麻煩且須按部就班檢視知不好玩數學題;在數字串的最後是直式加法的加號與等於,成為難以實踐的數學題。
此件作品旨在表達對於連續印製的操作及呈現結果之變化,紙捲的不間斷連續可以讓這個「數學題」呈現數字堆積成排、滔滔不絕的感覺,少有人會去認真面對這題數學題;使得數學練習成為不實用且真的不太好玩的狀態,題目失去功能且閱讀方式改變。作品影射大多數人對數學題目的有限耐性,及對無目標練習的不知所謂狀態提出疑慮。

計畫之前─台灣佔據者與我們的態度

筆者2007年初之作品

《台灣佔據者與我們的態度》



1544 葡萄牙船員讚賞台灣為「美麗島Ilha Formosa!」
1624 荷蘭佔領台灣,構築熱蘭遮城﹝現安平古堡﹞、
普羅民遮城 ﹝現赤崁樓﹞。
1626 西班牙佔領基隆,構築聖沙爾瓦多堡。
1642 荷蘭將西班牙逐出台灣北部。
1661 鄭成功將荷蘭逐出台灣,改稱台灣為東都。
1684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成為福建省台灣府。
1895 日清締結「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1945 戰結束,日本投降﹝8/15﹞。台灣的行政權移交。
﹝10/25﹞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業務開始台灣人的國籍變成中華民國。
˙˙˙˙˙˙(概列)



【作品理念】
  這是歷史課本上的紀事,粗略的分期,台灣是個主權遊牧的土地,地理位置位居要地,海島的移民特性,豐富又多變。然而時事轉移,到了現在二十幾出頭的年輕人的觀念上,我們不上不下,被迫懸於中共打壓情勢與不知緊張為何物的膠著帶,是安逸太久帶給我們假性的安全感。於是……面對以往佔據過台灣此地的強權還有現在的政權,我們可能持著隔岸觀火的態度可能嘻笑面對可能漠不關心。
總統府,是現在主權與中央政權的象徵,作者帶著自製國旗圖案拼布在總統府前裝模作樣,遇到了假日對岸觀光團或他國旅行團,遇到了執勤警衛憲兵或酒醉阿伯,對於作者拿著的向國旗的拼布指指點點或不理不睬……。
  此件作品試著討論態度問題,尤其是針對和作者年齡相近的大學生年輕人。我們的『身所處在地』,具有不可割捨的關係,連繫著身分認同、血源家族、過往歷史情感、當今政治環境的非穩定以及往後不能逃避的統獨問題。其實我們的政權在地球上很弱小,每每在國際場合被打壓,例如奧運不能唱中華民國國歌…等,也只有在此時能引起憤慨的情緒,目標一同抱不平;但在面對自身內在時呢?或許我們要更有勇氣一點,且更愛自己所在之地多一點。
  拼布形式在於淡化過渡嚴肅的象徵主題,也許和現在年輕人的心態----想認真又不上不下的心態相呼應。
  2006年九、十月紅衫軍的各地效應,讓作者進而對關於所在身分的問題進行質疑與探究,身在事件最集中地的台北,更可以去接近這些事件。




【作品材料規格】:布(170*110cm)*6、pp相紙輸出(80*54cm)*6
                    
《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
1895.5.23
  竊我臺灣隸大清版圖二百餘年。近改行省,風會大開,儼然雄峙東南矣。乃上年日本肇釁,遂至失和。朝廷保兵恤民,遣使行成。日本要索臺灣,竟有割臺之款。事出意外,聞信之日,紳民憤恨,哭聲震天。雖經唐撫電奏迭爭,並請代臺紳民兩次電奏,懇求改約,內外臣工,俱抱不平,爭者甚眾,無如勢難挽回。紳民復乞援於英國,英泥局外之例,置之不理。又求唐撫帥電奏,懇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商請俄、法、德三大國並阻割臺,均無成議。嗚呼慘矣!
  查全臺前後山二千餘里,生靈千萬,打牲防番,家有火器,敢戰之士,一呼百萬,又有防軍四萬人,豈甘俯首事仇?今已無天可籲,無人肯援。臺民惟有自主,推擁賢者,權攝臺政。事平之後,當再請命中國,作何辦理。倘日本具有天良,不忍相強,臺民亦願顧全和局,與以利益。惟臺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設以干戈從事,臺民惟集萬眾禦之。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所望奇材異能,奮袂東渡,佐創世界,共立勛名。至於餉銀軍械,目前儘可支持,將來不能不借資內地。不日即在上海、廣州及南洋一帶埠頭,開設公司,訂立章程,廣籌集款。臺民不幸至此,義憤之倫,諒必慨為佽助,洩敷天


之恨,救孤島之危!並再布告海外各國:如肯認臺灣自主,公同衛助,所有臺灣金礦、煤礦以及可墾田可建屋之地,一概租與開闢,均沾利益。
  考公法:讓地為紳士不允,其約遂廢;海邦有案可援。如各國仗義公斷,能以臺灣歸還中國,臺民亦願以臺灣所有利益報之。
  臺民皆籍閩、粵,凡閩、粵人在外洋者,均望垂念鄉誼,富者挾貲渡臺,臺能庇之,絕不欺凌;貧者歇業渡臺,既可謀生,兼同洩憤。此非臺民無理倔強,實因未戰而割全省,為中外千古未有之奇變。臺民欲盡棄其田里,則內渡後無家可依;欲隱忍偷生,實無顏以對天下。因此搥胸泣血,萬眾一心,誓同死守。倘中國豪傑及海外各國能哀憐之,慨然相助,此則全臺百萬生靈所痛哭待命者也。特此布告中外知之。
 
─選自連橫《台灣鄉通史.獨立紀》

試問。。。我們的態度????????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09 說明

那條街計畫(系列六)
板橋市大觀路一段29巷,台藝大學生口中的「後街」,是一條位在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右側邊外圍的巷道,對台藝的學生來說,它是以往學校大門口所在的街道(當時校門口位於宿舍區旁),時變至今,它成了騎車開車至校同學交通必經通道。這條街上有幾家與學生活機能有關的商店,對於附近學區的學生來說,是吃飯、買美術用品的地方。
這條街的歷史與台藝校地的發展史息息相關,現在更是都市計劃要整理的預定地,據住戶說,再過兩三年這裡就要拆掉了,做成河濱公園或是商業用地,是個早就知道不能久留之處;然而這條街的建築物,三十多年前發展起來的原因其實並不符合法律規範,而這裡的住戶,也多從市區或外地而來,對外來者來說,生活不同長短的日子,這條街對他們而言,在情感、利益、土地依存等項目中,有多深的關係在裡頭?這是有趣的話題,也是直得去探究的。這是一條在藝術大學旁的巷道,就如同別所大學旁的街道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般,後街也有著這般輕微的樣貌,但或許因所在位置、地位不明及各方態度的差異所致,後街不若別的大學學生街一般繁榮,多了許多複雜及看不見的角落。
這是一條沒有規劃的巷道,大家各自有塊範圍,自行決定這塊地上的用途與樣貌,從小吃店、美術用品社、影印店、裱框店、修車行、雜貨店、早餐店、神壇、停車場、工廠……,它會是怎樣由這塊地或屋舍的使用人決定,坐落於藝術大學旁的巷道,它少了分與「藝術」相關的強烈情感,有美術社或裱框店或許還能扳回一點顏面,但對這條街兩旁的人們來說,有沒有過共同的願景呢?與學校合作、與社區合作、互相經營成特有樣貌。但在縣政府與市公所的都市計劃藍圖下,這項有點美好的想法有沒有在選項之中?或許是市民或是關心的人要積極了解的。近些日子,已有「浮洲制葯」(http://fzpharma.blogspot.com/)等由藝術工作者成立之展覽討論空間,但其在此處的發展,與所在環境的對話,還不見效益;在拆除倒數聲中,我們能抓住多少能夠保有的資源,做出與我們切身相關或是與這塊區域互相對話之藝術性作為,會是個很好的挑戰。
對筆者而言,一個生活了六年的地方,再怎麼事不關己也踏過他幾千回,更何況是這條吸引人的都會角落。在我們身所處環境中,市容相貌功能使用因為人而產生變動,這是現代主義以來的現代都會所特有的狀態,他會改變,正如我們會離去,後街接受了來自四處的我們也不因我們的漠視而消失,他會消失是隨著權力者的作為而消失,如果我們是流動的人們,那唯一能為後街保留的,便是他當下的樣貌及過往可朔及的回憶。我不是為了要保有他的實體未來而作此項計畫,我仍未考慮作為一個抵抗者或是激發者;我想要處理的,是一種現實的樣貌及這段終將演變結尾的無可奈何,都市的發展不是只有快速發達,在此時此地某些暗角的停滯或是衰退,也是現代主義的一體兩面之顯現,我計畫我是個受其感召而有所回饋的創作者,但正因為時空之流轉因事件的發生而變異,我只能作設想,不趕保證未來我的立場之轉換,但能確定的是,在我仍在這條街周遭生活的時間裡,我會去記錄便將之轉換為創作元素,這是需要堅持的。
創作模式
以影像作為紀錄的基底,以田野調查的方法實地訪問每戶每家,以錄音的證據作為此時此地的聲音風景,以一種實地發現的角度尋找後街可有的樣貌。
第一步便是將整條街呈現,他所帶領的是一件件各家各戶的故事與不同說法的分異,故事不一定會延續,因為我們不一定記得清楚,但這條街此時在這裡,便是一條帶狀串流的總體呈現。一段段細部的拼湊將是未來創作的走向。
除了實際的訪問與紀錄將以紙本、文件、影像或平面作品呈現外,文字與數位影像內容也同步發表於部落格「那條街---A計畫http://iytingw.blogspot.com」之中,作為一種可供眾瀏覽並回應的平台,待之後建構為一定程度後便更廣為交流。

進度

在「那條街---A計畫http://iytingw.blogspot.com」之中的進度隨著時間的使用而增長;實體展示作品為一條街影像之帶狀呈現,以及目前已有進度之訪問。
下一步將先訪問浮洲里里長,並至台北縣板橋市都計處尋找資料;在縣誌及地方府誌的歷史相關記載也是要整理的項目,而實地田野調查是的訪問更是要因作品的發展所衍生出的問題而增加法問內容;影像資料與實景的蒐集則是持續,相對應之創作作品則會因所有材料而思考。
作品進程紀錄:那條街---A計畫 http://iytingw.blogspot.com/


問題

就地取材
「人」在哪裡?

.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21 板橋市大觀路一段29巷


檢視較大的地圖
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衛星圖(應該還是四年前的狀況)

檢視較大的地圖
地形圖

http://maps.google.com.tw/maps?f=q&source=s_q&hl=zh-tw&geocode=&q=%E6%9D%BF%E6%A9%8B%E5%B8%82%E5%A4%A7%E8%A7%80%E8%B7%AF%E4%B8%80%E6%AE%B529%E5%B7%B7&sll=23.63446,120.970459&sspn=5.141527,7.349854&brcurrent=3,0x34681cd4c685ad09:0xbe6d0d1e9652eb2e,0,0x345d5538b0b6645f:0x5aa90dfa6620edc0&ie=UTF8&hq=&hnear=220%E5%8F%B0%E5%8C%97%E7%B8%A3%E6%9D%BF%E6%A9%8B%E5%B8%82%E5%A4%A7%E8%A7%80%E8%B7%AF%E4%B8%80%E6%AE%B529%E5%B7%B7&ll=25.00607,121.45566&spn=0.011551,0.024719&z=16&iwloc=A



要怎麼取得最新的衛星圖呢??
地圖似乎可以跟市公所申請
但地籍圖好像有難度
找里長好了!!!(下個要做的項目)


.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宏璋給的句子

翻開他那本《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在地之上 》
內頁有他給我的句子::我們唯有的資產就是時間
是莎士比亞的話

對我來說
大限的來到
使我越來越貧窮

但對一個創作歷程來說
用時間的累積 會使整體更豐富





或許每次我都要自問:知道大道理的我 為什麼總是敗在"做不到"的小道理?

.

24 A-6 大觀路一段29巷19號 懸畫佳藏 鄭先生


.
.
.

24 A-5 大觀路一段29巷5號 一成影印店 侯老闆


.
.
.

24 A-4 大觀路一段29巷3號 石頭美術社


.
.
.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Powered By Blogger